时间:2022-11-30 11:17:22 | 浏览:1477
咖啡虫行摄意大利三十天:五渔村图记(4)-- 蒙特罗索
接上文《明信片上的意大利风景 韦尔纳扎的日与夜》:
蒙特罗索卫星实景地图
到达韦尔纳扎后,一部分小伙伴带着行李去酒店,两个摄影师先抓紧时间去找拍摄点,匆忙结束拍摄去酒店安顿和休整,约好一个小时后大家赶到码头,乘船先去蒙特罗索阿尔马雷(Monterosso al Mare)。从韦尔纳扎的码头乘船到蒙特罗索阿尔马雷(Monterosso al Mare)是最轻松的方式,这时差不多是上午11点了。
摄影:陈俊林
用翻译软件查了一下“Mare”是意大利语“海洋”的意思,明白了为什么五渔村的第一个村为什么叫“滨海蒙特罗索”了。
海滩上的独特礁石是蒙特罗索的特征
坐船来的好处是可以从海的方向一览蒙特罗索全貌,蒙特罗索拥有五渔村唯一的广阔沙滩,名字挺贴切。五渔村的其它几个村是在悬崖上堆积起来的,很立体,拍摄出来很好看,蒙特罗索更平面化,像拥有一张大饼脸的姑娘。Lonely planet介绍蒙特罗索是五渔村中最没意思的一个,大约也是这个意思。
待船靠近码头,一眼看过去最令人惊讶的是海边的一座灰黑色的碉堡,应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令人生畏的军事设施如今废弃成为景点,警醒着人们珍惜和平。堡垒上有姑娘爬上去搔首弄姿,如同绝大的讽刺。
碉堡所在的山将蒙特罗索分成了两个部分:东边的老城区与西边的新城,两个区域被一条隧道连接成一个整体,这条隧道供行人和镇上很少的汽车使用。
我们到蒙特罗索是4月份,海水还有些冷,但蒙特罗索仍然是我们到过的几个渔村里游客最多的地方。沙滩上有铲车在慢悠悠的整理沙滩,为即将到来的旅游旺季做准备。
和我见过的众多沙滩比起来这里的沙滩算不得很好,沙子不白不细腻,混合着小石子,似乎这并不影响游客们逍遥地躺在海边晒太阳。
图文/因图君
一个世纪以来,蒙特罗索已经成为了意大利有名的海边度假胜地,在6~9月的旅游旺季,蒙特罗索是一个被游客淹没的小镇,沙滩上到处是花花绿绿的遮阳伞和躺椅,咖啡馆的露台上坐满慵懒自在的游客。
登陆后我们先穿过漆成黄色铁路桥拱门去老城区,这片区域狭窄纵深,逐步登高往山坡上蔓延。
网上关于五渔村的文章很多,但很少有单独写蒙特罗索(Monterosso)的,蒙特罗索不能拍出像马纳罗拉和韦尔纳扎那样漂亮的明信片风光,从摄影的角度来说蒙特罗索确实少了些趣味性,刘哥给我们计划的时间也很少。
作为一个喜欢扫街的人文摄影师,其实对人更有兴趣,愚以为“人”永远是最好的摄影题材。玻璃门后的人脸、斜倚在店门口休息的白胡子老头都是我窃喜着收入镜头的画面。
老城内最大的建筑是圣约翰洗者堂(1282-1307),教堂建于1623年,外立面有四个小大理石柱,上面的壁画描绘了基督的洗礼,大殿中有四根黑白相间的大理石柱,神龛左侧有一幅凡.戴克的作品非常有名。
蒙特罗索在五渔村中最为古老,建于公元643年,当时为逃离野蛮人的入侵和围攻,山地原住民们举家迁往海边。公元11世纪,热那亚人在这里建造了城堡。16世纪,为应对土耳其人的进攻,村民们加固了已有的城堡,建造了新的防御碉楼。
往老城里走,有很多漂亮的商店和外墙非常有特色的餐馆或咖啡馆,越往里走,往昔渔村的风貌依稀可见。
路边一个小店的老板突发奇想,给门前刚冒出些叶子的紫藤绑上两只柠檬,顿时藤蔓就灵动起来。
看见我在拍照,得意洋洋的要我拍一张他和作品的合影,一个月的旅行途中时常能感受到意大利人的俏皮、烂漫。
我们一直徘徊在老城,几乎没有去了新城区的兴趣,女人们在网上查到排名第一的餐馆在新城区,决定大家去那家餐馆吃中餐,于是从隧道里穿越到西面的新城区。
蒙特罗索的凤尾鱼非常著名,直接从海里捕捞上来的新鲜凤尾鱼,可以油炸也可蘸柠檬汁生吃,诗人雪莱和他的朋友们就是坐船在蒙特罗索上岸,惊喜的发现五渔村的美,在蔚蓝的海边享用美妙的橄榄油凤尾鱼。
新城沿着海滩伸长为扁平狭长的一块区域,西头有游乐场还有网球场,这是其他几个村看不到的现代气息。有意大利官员认为这个村庄变化太大而不能被视为历史遗迹的一部分,蒙特罗索于1948年被短暂地排除在五渔村之外,直到1949年重新被列入五渔村之中。
如今的蒙特罗索住宿方便,餐馆众多,为来五渔村旅游的游客主要驻留地。直到下午2点多离开蒙特罗索,算下来我们包括中餐时间在此只呆了三个小时,有些匆匆太匆匆的感觉,连蒙特罗索巨人我都没有看到。
这座巨大的海神雕塑高14米,位于新区菲基纳的海滩尽头,由意大利雕塑家Arrigo Minerbi和建筑师Francesco Levacher 于1910年建造,重达1700吨的雕塑描绘了手持三叉戟的海神,有力的肩膀支撑着帕斯亭别墅(Villa Pastine露台,站在山崖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蒙特罗索被盟军轰炸,海神雕像和别墅都遭受了严重破坏,如今巨人已失去了他的三叉戟、双臂和一条腿。
新区教堂非常有风格的塑像
由于最初的村庄只能通过海路或骡子小径进入,五渔村在一段时间里逐渐被人遗忘。直到1870年,意大利建造了从热那亚到拉斯佩齐亚之间的铁路,当地居民才摆脱了与世隔绝的状态。得益于这种封闭,五渔村孕育出自己独有的文化,保留了原始的意大利渔村模样,成为了今天游客们趋之若鹜的旅游胜地,也为这几个贫困的小渔村带来繁荣与财富。
排队坐船回韦尔纳扎
是不是有一只无形的手在设定未来呢?
我是啡著名摄影师陈俊林,一名开了18年咖啡馆的 “咖啡虫”拍了30年照的摄影师。
感谢您关注我的头条号!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意大利已经深深在我的心里长草,也许是那部举世闻名的罗马假日, 又或是语文课本上的威尼斯……在工作几年后有了一点点小积蓄,心里就默默对自己说,一定要去一次。。去年结婚后就开始计划蜜月游,终于在2016年的春天,我踏上了这片
咖啡虫行摄意大利三十天:五渔村图记(4)-- 蒙特罗索接上文《明信片上的意大利风景 韦尔纳扎的日与夜》:蒙特罗索卫星实景地图到达韦尔纳扎后,一部分小伙伴带着行李去酒店,两个摄影师先抓紧时间去找拍摄点,匆忙结束拍摄去酒店安顿和休整,约好一个小
去哪里旅行--微刊 专注旅行攻略故事分享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去哪里旅行2375来自去哪里旅行00:0004:51五彩斑斓的房子,蔚蓝无垠的大海,雄奇陡峭的悬崖,狂野而茂密的橄榄林、葡萄园与仙人掌,全部都像一个缤纷的梦境一样,置身其中,这个恍
与一个地方的相遇,可能是不经意的闯入,也有可能是蓄谋已久的结果,记得以前到青岛,占据我得旅游行程单的打卡点,离不开栈桥、老城区、八大关和奥帆中心等等这些经典景点,以前的我想着大家都去的地方,总不会出错吧。只是当我知道藏在青岛的,还有哪些大山
如果你只喜欢去人山人海成熟的景点,那威海玩两天就够了。因为前几年跟团旅游落下的病根,我一看见大巴车聚集的地方,就不想进。所以,刘公岛、华夏城什么的,不在考虑范围内。威海最美的地方都是免费的,跟那些门票动辄200多元的城市比起来,简直太友好了
五渔村其实是莱万托附近5个海边渔村的统称:Monterosso al Mare、Vernazza、Corniglia、Manarola和Riomaggiore,五个渔村沿着海岸线错落分布。五渔村特色:蒙特罗索(Monterossoal Ma
文/胡静一置身意大利蔚蓝海岸线“Cinque Terre”五渔村,心里有了一个小小愿望:有生之年,希望能和相爱的人在这里拥有一家温暖宜人的海岸书香咖啡馆。驱车驶入蜿蜒的山脉,看见Cinque Terre大海的第一眼,整个人就怔在了原地,半天
本组照片采集自国外网站。本人翻译和丰富背景资料后提供给大家,并不代表支持或证实原文的观点,仅为传播资讯之目的。鉴于本人水平有限,文中一定会存在错误,还望大家不吝指正。世界风光:瑞士小镇--因特拉肯(Interlaken)世界最美小镇:捷克克
2022/01/15意大利《华人街》消息在阔别世界游客近十年,历经数次延期后,意大利世界文化遗产五渔村(Cinque terre)内最受游客欢迎的浪漫山道——爱之路(Via dell’Amore)终于敲定了明确的恢复开放日期。1月14号,五
五渔村又称五乡地,位在意大利西北侧沿海一带,在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1999年开发为国家公园,是被各大旅游平台评为人生必去的意大利热门景点之一。五渔村顾名思义是由五个村镇组成,有趣的地方是虽然这里叫做五渔村,但其实居民并不是以捕鱼为
小箬村是温岭的几个海岛村之一,关于小箬岛:1989年版的《中国海域地名志》上是这样记载的:在浙江省温岭县山西北150米,其原地多芦竹,南人称芦竹为“箬”,定居者多闽南人后裔,是有‘箬山’之称,因该岛相对箬山诸岛来说为最小,故名。此岛南北长宽
意大利最壮观的维埃拉美景-五渔村cinque terre。五渔村cinque terre意大利里维埃拉不乏崎岖的海岸线或浪漫的城镇和村庄,但五渔村的五个渔业社区是其最具标志性的亮点。五渔村(发音为chin-kwe ter-re,带有滚动的“
五渔村是意大利最迷人的地方之一。当然, 意大利 到处都是 美丽的城市 和令人惊叹 的活动,但五渔村对游客有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悬崖边的小村镇有着五颜六色的房子,看起来就像是从明信片上跳下来的。五渔村有一个令人惊叹的因素,甚至超过了阿马尔菲海
如果你对生活感到厌倦,不妨直接来五渔村吧。这五座·摇摇欲坠的渔村拥有世界上最激动人心的海边美景,来到这里即使再厌世的人都能精神抖擞起来。1997年这里被列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文化遗产。五渔村历史悠久,最远可追溯到中世纪初期。除了建筑,五渔村最
昨晚我们住在卢卡贝斯特韦斯特桂尼吉大酒店(Best Western Grand Hotel Guinigi)。酒店距离卢卡(Lucca)市中心2公里,就坐落于古城墙外。卢卡(Lucca)由伊特鲁利亚人建立,公元前180年沦为罗马殖民地。12